知识图谱:方法、实践与应用笔记-第5章知识图谱融合
最近有些忙碌,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“知识图谱:方法、实践与应用笔记-第5章 知识图谱融合”的话题。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,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,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。
文章目录列表:
知识图谱:方法、实践与应用笔记-第5章 知识图谱融合
知识图谱包含描述抽象知识的本体层和描述具体事实的实例层。本体层用于描述特定领域中的抽象概念、属性、公理;实例层用于描述具体实体对象、实体间关系,包含大量的事实和数据。
知识融合是解决知识图谱异构问题的有效途径。知识融合建立异构本体或异构实例之间的联系,从而使异构的知识图谱能相互沟通,实现它们之间的互操作。
(1)语法不匹配
方法:尽量将不同的语言转化为同样的语法格式
(2)逻辑表示不匹配
方法:例如,通过定义从语言L1逻辑表示到语言L2的逻辑表示的转换规则
(3)原语的语义不匹配
注意:采用不同语言的本体交互时,需要注意它们的原语表达意义的差异
(4)语言表达能力不匹配
方法:需要将表达能力弱的语言向表达能力强的语言转换;但是如果表达能力强的语言并不完全兼容表达能力弱的语言,这样的转换可能会造成信息的损失。
(1)概念化不匹配
由于对同样的建模领域进行抽象的方式不同造成的。每个人对schema的理解不同,抽象出来的Schema不同。
a. 概念范围的不匹配
概念差异以及人的主观差异。
b. 模型覆盖的不匹配
模型的广度(领域范围)、模型的粒度(详细程度)、本体建模的观点(从什么角度来描述领域内的知识)
(2)解释不匹配
对概念化说明方式不同造成的。
a. 模型风格的不匹配
i. 范例不匹配。相同的概念会有不同的表示;使用不同的上层本体
ii. 概念描述不匹配。??本体的构建不同
b. 建模术语上的不匹配
i. 同义术语(自然语言)。car&automobile
ii. 同形异义术语。conductor(指挥家;半导体)
iii. 编码格式。eg:日期(dd/mm/yyyy;mm-dd-yy)
语言层的不匹配可以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;模型层的不匹配,可以根据匹配类型的不同选择正确的算法。
(1)基于单本体的集成
不同本体集成一个大本体,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其中的每个本体来说时过于庞大的,且推理和查询的时候效率低。
(2)基于全局本体-局部本体的集成
抽取共同知识构建全局本体,同时各个系统可以拥有自己的本体,称为局部本体(是剔除了共有知识吗??不是)。需要建立局部本体和全局本体之间的映射。局部本体侧重于特定的知识,全局本体保证不同系统间异构的部分能进行交互。
(1)映射的对象角度
明确映射应该建立在异构本体的哪些成分之间。
从映射对象来看,可将本体映射分为概念之间的映射和关系之间的映射,其中概念之间的映射是最基本的映射。
(2)映射的功能角度
明确建立具有何种功能的本体映射。11种
(3)映射的复杂角度
明确什么形式的映射是简单的,什么是复杂的。
如何发现异构本体间的映射?
本体映射过程:
(1)导入待映射的本体
(2)发现映射。
(3)表示映射。
发现映射方法:
(1)? 基于术语和结构的本体映射
(2) 基于实例的本体映射
(3) 综合方法
好了,今天关于“知识图谱:方法、实践与应用笔记-第5章 知识图谱融合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“知识图谱:方法、实践与应用笔记-第5章 知识图谱融合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